摘要:送别鹧鸪天,送的是谁? 鹧鸪天,古人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而陪伴良辰美景的,往往是人。因此,送别鹧鸪天,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送人之举。但是,送人之举真的只是单纯地送别一个具体的人吗?
送别鹧鸪天,送的是谁?
鹧鸪天,古人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而陪伴良辰美景的,往往是人。因此,送别鹧鸪天,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送人之举。但是,送人之举真的只是单纯地送别一个具体的人吗?本文将通过解读历史传说和现代文学作品,试图揭示送别鹧鸪天所蕴含的更深刻的意义。
历史传说中的送别鹧鸪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送别鹧鸪天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中的“墓室之礼”。古人认为,鹧鸪天是阴阳两界的转折时刻。它既标志着夏至的到来,也代表着阴气开始逐渐增长。因此,正值辛苦耕作的农民们为了不让过早长大的作物遭受旱灾,就会在这天祭祀祖先、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又因为送别鹧鸪天的这个习俗对农业生产非常关键,所以在唐代,皇帝也开始了举行隆重的“祀鸟”仪式。
除了农业生产,送别鹧鸪天还与人生的各个阶段密切相关。在古代,婚礼也离不开送别鹧鸪天。嫁女的父母会将饯行礼,放鞭炮吓走儿媳妇的“娘家人”,意味着新娘正式成为男方家中的一员。送别鹧鸪天不仅是维系了家族血脉,也标志着男女青春年华的离去,踏入了新的生命阶段。此外,送别鹧鸪天还和古代科举制度、官场风云密切相关,其中著名的“送考”更是群众争相观看的盛事。
现代文学中的送别鹧鸪天
在当代,即使没有隆隆的鞭炮声,也没有朝堂玉石和檀香飘摇的氛围,人们仍然在努力维系着送别鹧鸪天的传统。我们常常可以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看到这种悠久的文化符号。比如,当代青年文学代表人物韩松的长篇小说《夜行市》中,就描写了一个新娘在婚礼当天,不告而别、在夜行市中漫无目的徘徊的故事。在小说中,送别鹧鸪天成为了这个生死无助的女孩子向旧生活告别的最后一个符号。她把鞋子脱下来扔进宜家的菜篮子里,这个绝望的举动既是对家庭束缚的拒绝,也是对自由人生的向往。
还有一篇名为《春风十里不如你》的网络小说,在总阅读量超过100亿次的情况下,也影响了一代年轻人。小说以情侣间互诉衷肠的聊天记录为主要手法,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送别鹧鸪天的另一重意义——它是人们在生命的道路上不断告别、寻找,进而寻得自我的过程。
总结
总的来说,送别鹧鸪天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代文学的再造和传承。从古代科举制度和官场风云,到女儿出嫁,再到当代人们追逐自由和梦想的生命征程,人们不断地在告别中寻求自我、追求进步。正如送别鹧鸪天是阴阳轮转、自然更替的标志,人们也在至暗的黑夜里,寻找朝阳初升的希望。送别鹧鸪天,犹如人生的一段长途跋涉,累了,痛了,也美好了。用一位网络作家的话来说,这是一段 “我们带着期待走,带着回忆回来的旅程”(摘自《春风十里不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