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根究底不二法门 起源 成语“不二法门”最初出自南朝梁武帝的《梁书·王僧辩传》中,全文为:“自古迷信之人,凡所闻见,无非神佛之类,而乃有菩萨授我一妙法门,名为不二。当受此法门
追根究底不二法门
起源
成语“不二法门”最初出自南朝梁武帝的《梁书·王僧辩传》中,全文为:“自古迷信之人,凡所闻见,无非神佛之类,而乃有菩萨授我一妙法门,名为不二。当受此法门者,永不再受诸佛法教。万一阴夜梦中亲见佛菩萨或神通刹土,即为迹习所妄,不足信用。自此以来,僧辩禅师脱俗,穷追不舍,得法门之真谛。仿佛初入洞府,窥见岩穴,遍观禽兽,深得山林幽奥之理。”
含义
“不二法门”一词的含义较为深奥,一般理解为一种通向真实的方式,是禅师们寻求佛性、顿悟的途径。更深层次的解释是,“不二”指的是“无分别之心”,指的是人们不受七情六欲之扰、不受善恶分别之累,归一于佛性之上,体悟人与自然、万事万物的无限联系与融合。
故事
传说唐代禅宗高僧法眼慧选,曾有一次在开元寺打坐,突然看到一位年轻的僧人来打扰他,法眼一怒之下,大力地把他推到一边。那个僧人不解地问道:“如何修行方能不染尘垢?”法眼答道:“不染尘垢,当修不二法门。”僧人还是不解,法眼便摘下香珠扔给他,口中说了一句:“小人,拿去看看!”僧人接过香珠一看,心中顿时明白了法眼所说的真义——香的味道独具特色,但是香珠本身并没有香味,如果分别看待其外在和内在,则会如同站在二元论较量的某一方。而不分青红皂白,才能真正得见不二。
应用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矛盾与困惑,需要在众多复杂的因素中寻找到通向真实、自我及内在成长的途径。因此,修持不二法门,也是现代人崇尚自我升华、做到内心的平和与超脱的必要途径之一。在以情绪化、浮躁、功利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深层印象、通达真理的成语“不二法门”,不仅有助于我们提升自我素质、塑造道德品质,同时也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异彩纷呈的生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