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悲壮的历史 - 二十四史中的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 背景:公元公元前202年,秦朝末年。曹参,号子城,字子长,是秦朝的顶尖谋士之一,一度担任过亲王之位。秦朝灭亡前夕,曹参曾为南越王
悲壮的历史 - 二十四史中的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
背景:公元公元前202年,秦朝末年。曹参,号子城,字子长,是秦朝的顶尖谋士之一,一度担任过亲王之位。秦朝灭亡前夕,曹参曾为南越王赵佗策划对抗秦军的行动,结果失败了。秦朝灭亡后,曹参成为汉朝的臣子,会参与编撰汉朝的二十四史。《汉书·景帝纪》中的“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纪”的典故就是他所编撰的。
第一部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的来由
六军俱缟素的背景:缟素是古代的一种传统礼仪,缟即白色衣服,素即黑色衣服,代表哀悼。六军包括步军、马军、车军、船军、奴隶军和医护军。秦灭六国后,将六国孤儿杀死,剖开肚子,献于秦军,这些孤儿成为了六军中的一员。六军的缟素代表了旧有的制度和秦朝的残忍。缟素是六军所特有的礼节,代表了孤儿们的死,也代表了六军的壮烈。
冲冠一怒的来由:冲冠一怒,表示怒发冲冠。此语出自《诗经·卫风·氓》,意思是表达极度悲怆之情的诗句。在《汉书·景帝纪》中,刘邦的功臣彭越,因为不满刘邦的不公才情,而向刘邦怒发冲冠。而“一怒”则是因为,历史上,当人体内情绪长时间憋热不释放时,容易引起悲痛的热流涌上来,这时就会悲痛欲绝,怒发冲冠。
第二部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的故事
时至公元前205年,秦朝的削藩政策开始失效,秦朝的许多诸侯国开始自立。
南越国,位于现在的广西、广东、海南等区域,因为地处偏远而一直没有被统一。位于贵州境内的黔中地区,则是南越国的一个属国。南越国当时的国王是赵佗。而黔中地区的一个俗家子弟,名叫句践,十分聪明,被谪为黔中卫(类似于现在的县令)。
此时,南越国的八十万大军已经入侵到黔中地区,但是黔中地区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曹参就在这时辞去官职,秘密地前去拜访句践。曹参告诉了句践自己的计划:南越国的八十万大军中,有一半是新入伍的士兵,战斗力差;而句践在黔中地区的手下有着精锐的步军,马军和战象部队,有压倒性的优势。曹参说,如果句践能够出兵,就可以轻松地击败南越国,还可以收复其他的已经脱离秦朝的诸侯国。
句践接受了曹参的建议,率领大军奇袭南越国,并成功花落大功,最终成功地进入大陆。南越国王赵佗感到十分惋惜,于是萌生了报复的念头。赵佗认为,自己虽然再努力地提升军队的实力,却只能在这个广阔的大陆上充当次等的角色。于是,他唆使人,制造了许多蛊惑人心的谣言,希望起来的掀起反叛的风潮,最终激发了一次针对汉朝的叛乱。
刚开始,赵佗的策略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他让6万名士兵感染上疫病,最终它们在屯军时全都死于非命。当时正是漳水和洛水合流的时候,河水浑浊不堪,赵佗利用这个机会将所有六军全部杀死,之后又将孤儿们的遗体打成葫芦,送给刘邦作为战利品。
当曹参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十分痛心并感到先前对于南越国的战争计划失败感到非常内疚。于是他就决定把自己的感受写成文章,在文章开头使用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等典故,悼念这六军的壮烈,表示出对缟素礼仪和孤儿们的悼念。此文引起了大量的共鸣,这也证明了那时的民心涣散。
第三部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的意义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的意义:这个典故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反对专制的象征之一。相比从秦朝开始过度强大的皇权专制,它代表了失去自由时悲愤难忍的情感。
在汉朝帝王统治极度专制的年代里,悲壮的情感往往不会得到关注,但是《六军》的典故却深深地印入了人们的心中。毛泽东曾经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汉书》中所载,‘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纪。’如此之壮烈,何人不从之动容?”他认为这个他们的英雄故事是值得教给后人的。
总之,《汉书·景帝纪》中的“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纪”的典故,是一种寄托在民族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力量。它催化出我们对中国历史的思考,并且不断地鼓舞和震撼着我们。作为反对专制的象征之一,它致力于在新的中国历史中继续焕发着光芒。